查看原文
其他

【杜课】观点 | 理解新媒介(连载3· 结构即内容)(总第82期)

2017-02-09 杜骏飞等 杜课

理解新媒介之结构即内容

文|杜骏飞


(说明:本文系据旧文编写)

 

我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对新媒介来说,结构即内容新媒介的内容不是依靠孤立的文本实现的,它是依靠一个强大的自组织的具有意义生成功能的结构来动态展现的。

异质的介入,能够改变事物的属性。比如硅和SiO2。后者的水溶液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结晶成较大的晶体,这就是水晶。水晶在亿万年的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包裹体的存在而形成一些特殊的宝石品种,如发晶、石英猫眼、星光水晶。


人类媒介的漫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被异质不断侵入的历史。


不过,仅仅是事物自身结构的差异,有时也已足够。比如甲醚和乙醇的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仅仅由于原子之间的排列顺序不同,就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前者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后者是液体,能和水混合。有时,结构导致的差异,可以是颠覆性的。石墨和金刚石,它们的分子都是由相同数量的碳原子组成的,如果碳原子以平面状结合就是石墨,如果碳原子以立体状结合则是金刚石。它们的价值判若云泥。


新媒介是下一个例子吗?看来的确如此。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媒介的巨无霸,它的局部内容平淡无奇,它的整体令人惊异。


泛媒介是一切旧元素的组合。


泛媒介的革命,不同于旧媒介,它是从结构开始的。

迄今,偏见仍然盛行。来自旧媒体和旧媒介的辩护者以为,新媒介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当我们认为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内部结构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时候,我们是在忽视外力产生作用的可能,当然,更忽视了结构足以改变人类事物本身的能力


培根说过,形式“不是别的,正是支配和构造简单性质的那些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规定性”(《新工具论》)。我们不能忘怀于此:作为形式的结构,甚至可以对规律起作用。这里,形式不是形式。


对于新媒介来说,内容固然决定形式,结构则决定内容而后者更为重要。此间,哲学没有一分为二,只有三合为一。


对于目前代表web2.0时代的网络来说,如果能够呈现出良好的结构,那么它的系统内容就自动生长了;并且,它的意义会比文本本身更强大。


这是每一个参与网络沟通的网民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你并不仅仅是在参与沟通,而且在参与结构你在加入一个宏观的叙事,而它的内容比你所能想象的更强大。因之,它亦使你本人更强大。


这是每一个新媒介的内容生产商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你有C2C的文本,我承认,但是其他媒体也会有,甚至其他媒介也会有,甚至——传统媒体也会有。但是你结构了吗?如果结构了,才真正拥有泛媒介意义上的真正的内容。


这种因为结构化而自动生长的内容,以及它所形成的社会沟通力、社会交往力,是以往我们所没有见过的。

博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方向:寻找结构


结构的二分法:量态结构、质态结构另一种: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从理论上说,结构所诉求的媒介能指,以及我们对媒介结构的实践——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网络媒体的工作不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应该更加关注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中观结构是对于信息流向和信息文本效用的总体设计,是网络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微观结构则包括标题、正文、评论、跟帖、标签系统以及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可以服务于人的结构性创新。


博客门户的概念,属于内容即结构的中观概念。当博客频道、社区以及博客托管之间形成系统的互动时,文本间的议程设置产生了。


在微观层面,一个页面支撑的其他文本提示,或超文本提供的纷纭复杂的链接,使得不同文本之间的意义生成产生了。


而在更加广阔的宏观概念上,网络传播使得人成为主体,作为一个复数的人,他是信息的拉出者,他是信息使用的主动者,他是信息的定制者,他是信息的提供者。他是信息本身。当人类可以如此自由主动的、普遍的、参与的驾驭媒介时,宏观的人类信息结构成为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舆论在微观的理性层面,一方面无疑会因为知识的缺乏和言论的无序产生意见偏颇(包括感性的偏见、批判的狂欢和语言暴力),但是,另一方面,在宏观和历时的层面上,网络舆论却有能力在指涉社会生活时呈现出终极的合理性。


如果此时我们重温弥尔顿所言:“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以及普利策所言,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纸,应当试图使“政府官员、公务员、社会各机关和司法系统尽心尽职、履行责任。”我们也许会霍然省悟,人类交流的意义原来如此;在“意见自由市场”理论和媒介社会责任理论之间,原来存在着如许的理性交会;而诸多网络舆论个案所展现的有关草根民意价值的二元论,正是它们之间的一个最小公约数。

结构主义曾经专注于“构成的方法”,它把“如何”(how)置于“什么”(what)之前,然而今天,一个“如何”等于“什么”的时代出现了。新媒介不需要结构主义,它本身就是结构主义。


新媒介的内容竞争,也已经进入结构时代,网络传播的媒体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结构。结构即内容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媒介哲学的创新。

 

巴特时代的语言哲学家重视文本的整体性和互文性,他们认为文本是引自不计其数的文化中心的一系列引文。在那时,这是一个符号学的预言和寓言,如同天空的一轮明月。然而,今天对于新媒介来说,整体性和互文性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现实如此真切圆满,像是石榴宛转在幼鸟口边。


web2.0时代的最令人惊异之处就在于,它通过结构,使得网络传播的个人化和群体化同时走向极致


网络传播即将演变出大量以个人为中心的门户,它是个人化应用的集成。在我看来,“个人化”的网络传播的内涵和外延还会无限制的拓展而与此同时,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结构性,使得网络传播像一个百眼巨人,它的整体意义大于每一部分之和。


读后感

文|胡园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无论是哀叹着“纸媒已死”,还是叫嚣着“新媒当立”,新媒体颠覆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内容生产、中间介质或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人说,新媒介只是凭借其形式一时迷了众人的眼睛,它永远不能遮盖住属于旧媒的荣光。然而事实是,真正遮盖住旧媒光芒的,并非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而是其内容和结构,是其内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平台赋予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和多媒体化的内容输出,在PC端或移动终端上,借助互联网和科技变革的力量,自媒体如云后春笋般不断发展,新媒介花样频现,屏屏互动,一次又一次吸引众人的目光。微信、微博、头条等诸多平台型应用,为新媒体带来发展机遇,成就一次又一次“10万+”热点内容。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样的时代意味着猛烈的冲击,这冲击并非只是形式上的,更有内容和结构上的;然而,在这样的冲击和跌宕中却孕育着传统媒体凤凰涅槃的可能,它是挑战,更是机遇。

从web2.0时代到web3.0时代,“内容为王”从未过时,但同时人们需要注意的是,“结构为王”的时代早已到来——因为“对新媒介来说,结构即内容”。面对网络传播,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都不应当仅仅将自己的眼光拘泥于局部,满足于部分,而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审视整体,放眼全局。当我们争先恐后都想以内容致胜的时候,如果忽略结构在其中的重要意义,那么自己迟早有一天也会随着滚滚浪潮成为历史的余晖。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人生百问


孤独 | 焦虑 | 爱的态度 | 金钱观 | 爱的选择 | 书单 |

失去 |  “诚” |研究生 | 职场 | 谈阅读  ( 1 ) (2)(3)|

异地恋 | 存在感 谈奢侈(1)(2)(3)|

新年计划 | 专业课与公共课 | 寒假攻略 | 催婚 |

闲话PX | 面试 | 大屠杀 | 提问 | 友情 | 新闻理想 |

阅读到解释 | 亲子关系 | 粉丝(1、2) | (3、4)|(5、6)单身大学规划

时事热评


【美国大选】关注 | 媒体偏向 | 人工智能 |

【罗尔事件】|【霸凌事件】沉默者 | 社会化法则 | 


故事随笔


【采访对象】(1)|(2)|(3)|(4)|(5)|(6)|

【和唱歌的朋友聊天】|【微信】| 【虚拟人类】|【娱乐新闻】|

【路的禅】(1)(2)(3) | (4)

传媒思考


盲从 | 谣言 | 社区报 | 新媒体 | 国家形象 | 网络暴民 | 公共领域 | 战略 |

创新扩散 | 网络政治 | 网络游戏 | 网络言论 | 新闻政治 | 严肃新闻 |

【网络写作】(1)|(2)|(3)|(4)微博七宗罪【理解新媒介】泛媒介新媒介即人

特别关注


高华 | 科恩 | 感恩节 | 新年 |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胡园

责编|魏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